为进一步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,切实发挥新时代乡贤群体在乡风涵养、矛盾化解、推动乡村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,深入发掘乡贤先进事迹,大力弘扬乡贤文化,推动形成“立乡贤、学乡贤、做乡贤”的浓厚氛围。由市文明办组织开展的兰州市第三届“新时代最美乡贤”选树活动,经过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发动、深入挖掘、层层推荐、征求相关部门意见、候选人公示、评选委员会综合评议后,评选出第三届“最美乡贤”15名,分别是:王亚成、李正龙、白元锋、李万江、孙正杰、陈作利、王洪贤、龙宝海、李尔梅、魏常明、魏孔玉、魏生恒、海秉良、于福文、张千忠。
魏孔玉,男,汉族,1946年5月生,群众,皋兰县什川镇北庄村卫生室村医。
从医60余年来,从呱呱落地3天的婴儿到90多岁的老人,从寻常疾病到疑难病症,他都始终以真心、耐心、细心服务每一位病人,从不为金钱所动,不开大处方,不收病人红包,对于困难群众他甚至免费诊疗,为乡邻疏通祛病、护卫健康。在乡村卫生事业的道路上奉献着自己的毕生所学,用实际行动诠释着“医者仁心”。
魏孔玉的父亲魏周霖是什川镇最早的赤脚医生,从小魏孔玉就看到父亲为乡亲百姓开方抓药,少年的魏孔玉也曾跟随父亲出诊送药。19岁那年,公社组织培训医务人员,他毫不犹豫地第一个报名参加,从此踏上了他的行医路。几十年来,附近的困难群众来看病,他不曾收过一分钱,免费为他们诊疗抓药。魏孔玉说:“我在家门口看病,一定要让病人花最少的钱,抓最少的药,得到最好的效果。”他所在的北庄村卫生室总是村里开门最早的,关门最晚的。几十年如一日,风雨无阻,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、急症患者,他就登门看诊,一年四季风里来雨里去,有时半夜村民来敲门,他就赶紧背着药箱出发,从来都没有怨言,都是随叫随到。
他心中深知,作为一名医生,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,才能救治更多的人。几十年来,他潜心钻研,闲暇时间就翻看医书,反复积累沉淀。慢慢地知道魏孔玉的人越来越多,其他医院诊所多次想高薪聘请他去坐诊,他都一一谢绝。“我是本乡本土人,我能做的,就是为乡亲们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。”这是魏孔玉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。多年来,他收到的锦旗大大小小有几十面,但他从来都没有挂过一面。他说:“我是个平凡的人,干的是平凡的事,锦旗上的话对于我来说都太高了,我就想看好每一位病人!”
“室小不乏祛病解爱之妙术,屋陋尽怀杏林橘井之医风”。这是患者魏周山为魏大夫写的一句词。这句词,是魏孔玉心系村民疾苦,关心村民健康的平凡坚守和见证。这句词,写尽了魏孔玉的一生作为,也写到了每一位患者的心里。
魏生恒,男,汉族,1972年6月生,中共党员,皋兰县什川镇上车村八社社长,什川镇老年活动协会联合支部委员会书记。
魏生恒是上车村的一位普通农民,但同时也身兼数职,他为人公道正派,性格直爽豁达,热心公益事业,乐于助人,是上车村红白理事会会长,也是有口皆碑的“大东”;是村里的文明实践志愿者,也是乡亲们口中的“和事佬”。
在社长的工作岗位上,他尽职尽责,一心为老百姓服务,热心接待来村委会咨询各类问题的群众,耐心讲解各项法律法规,把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第一时间宣传到“寻常百姓家”。他还是个十足的“热心肠”,街坊邻居哪家有个什么事,只要用得着,能帮得上的他都会伸出手来帮一把。邻里之间有纠纷矛盾的时候,他都会主动出面帮助调解,因为他的公平公正,不偏不倚,大家都愿意听他的。这些年因为他的善良、热心,帮助调解了很多大大小小的矛盾,久而久之村民们也习惯性地称他为“和事佬”。他积极协助村委会倡树文明新风,抵制高价彩礼,简化乡村红白喜事礼仪,提倡勤俭节俭,反对奢侈浪费。上车村好几家白事,他作为大东,倡导不喝酒或少喝酒,将酒席创新成4个菜的农家饭,推动喜事新办、丧事简办,使移风易俗逐渐深入人心。
为更好助力乡村振兴,他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成立了皋兰众城润泽农业发展合作社,打造了淘淘游乐园,帮助周边农户7人,建档立卡户3人实现家门口就近就业。开园短短几个月来,营业额已超过4万元,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稳步增收,深受当地农民群众的好评。
(来源:皋兰发布)